信息中心
面對疫情期間的“停課不停學”的新要求和新挑戰,意昂体育3平台按照線下教學“實質等效”的教學目標,積極組織線上課程技術培訓👶🏼、集體備課和操作演練,為這次應急性質的線上教學做了充足準備🤽🏽♂️,順利完成開學第一周全覆蓋、大規模在線思政課教學。
老師們對此有哪些思考?意昂3專訪全國優秀教師、全國高校優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上海意昂体育3李梁教授分享線上教學經驗和思考。
李梁教授簡介
上海意昂体育3教授,博士。榮獲“全國優秀教師”👮♂️、“全國高校優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寶鋼優秀教師獎”等稱號🧑🏻🍼。獲得“中國教育年度新聞人物”、“上海教育年度新聞人物”評選活動提名獎兩項榮譽🚴♀️。首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能手、首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展示活動特等獎、上海市首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工作室——李梁工作室主持人。
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
Q1:您是如何看待此次線上教學的👩🦯➡️?
從教育與技術的視角,現代技術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線上教學是現代教育教學的題中之義。從教學形態上看,線下教學和線上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是當今世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從教學技術的視角🙆🏽,在線下教學無法實施時🪮,運用線上教學不失為是解決教學問題的一種有效途徑🧻。
Q2:針對此次線上教學🫵🏿,您做了哪些前期準備🧖🏿♂️?
線上教學需要一定的技術作為支撐,這個技術就是我們常說的“硬件”和“軟件”♈️🐷。目前更重要的是“軟件”🤰,即對技術的掌控能力。我多年來一直在做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的研究和實踐,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前期準備,主要是針對新型“硬件”屬性和性能的了解、熟悉及其使用🦸🏻♀️。這不是一個難題🧗🏻。
Q3👨🏻🎨:因線下教學和線上教學的不同,您在教學目標和要求上做了哪些調整🖍🛸?
近些年,我一直在做以課堂線下教學為主,和線上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探索,嘗試過多種教學模式,也取得一些成績。教學目標和要求源於課程目標🧑🏽⚕️,我上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目標可以歸結為“四個選擇”(讓學生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這個目標是不能變的,無論是線下教學,還是線上教學,以及混合式教學。
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的細化和具體化,如果采用行為取向的目標,就是期待學生的學習結果,這是一種具體的、可操作的行為👱🏼♂️,比較適合於思政課教學🧕;如果采用生成性目標取向🤞🏼,即在教育活動過程中生成的目標,思政課老師難以控製和把握,理工類課程相對容易些。如果采用表現性目標取向🥨,為學生提供了活動的領域🧑🏼✈️,至於結果則是開放的🛀,人文類課程可以嘗試🟨。
上述三種目標取向,在線下教學和線上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中可以打通,但目前的線上教學更適宜於第一類目標,那就是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觀培育三者的統一。但就《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而言,強調歷史脈絡與歷史事實、歷史觀與方法論的統一的教學目標,是不會變的。
Q4💫:canvas🕢、zoom和微信三個教學平臺,您在各平臺分配的教學任務有什麽不同🧑🧑🧒🧒?怎麽發揮不同平臺的獨特優勢?
canvas、zoom和微信三個教學平臺的教學任務是不同的🧗🏻♀️,但又是相互支撐的🤽🏽。Zoom:直播教學;Canvas:課前預習和課後深化及鞏固;微信🤸🏼♂️:即時討論◽️。三者統一於《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學習👰🏽♀️。
Q5📚:開學一周主要運用的zoom、canvas和微信三個平臺相結合教學模式,您認為目前這種教學模式效果怎麽樣👩🏽🦳?
教學是一種過程👨🏽🎤,效果是在過程中產生的📰,教學過程涉及到多種元素及影響因素。目前線上教學,僅教學媒介而言,除了口頭語言,還缺少肢體語言和動作表情的配合,這會影響學生的接收和接受效果,這是目前線上教學無法克服的困難。從知⛓、情🫃、意、行的視角🧞,尤其是從教學內容方面多下功夫,是目前線上教學zoom🤿🔷、canvas和微信三個平臺相結合的模式,能解決教學效果的一個比較有效的途徑,總體上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Q6🥕:在接下來的在線教學中🚶♂️,您準備在哪些方面再做提升,以求達到與線下教學“實質等效”的教學目標?
如果僅從知識傳授的角度😹,“實質等效”是有可能實現的☝🏻。但對思政課而言✴️,“實質等效”是難以實現的,因為思政課更多涉及理想☑️、信念、情感👱♂️、態度等,這些價值性的形成及其認知,往往在人與人👨🏿、面對面中更容易產生乃至發揮作用🫄🏽🧑💻,線上課堂是無法做到的。再者,更多的線下課堂的有效性,在於其對教學過程生成性的把握⏰🤓,尤其是思政課,而不是線下預設性的課堂。這裏的生成性、預設性不是指教學目標📗,而是指教學過程🚺。
如果要提升的話,那就是教學應側重於“釋疑解惑”方面🐚,即以問題的方式教學🤵🏻♂️。收集學生的問題,梳理學生的問題,再與教材中提出的問題對接🉑,形成問題邏輯式教學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我以前嘗試的,比較適合於線下和線上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但用於目前的線上教學,難度挺大。不過👩🏻🔬,也可以嘗試一下。
Q7:這次大範圍線上教學將給思政課帶來怎樣的變革?線上思政課教學還有哪些需要突破的瓶頸🤦🏽♀️,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應對策略如何?
從教育技術的視角,線上教學有一個發展歷程,其教學形態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以前,我們不了解這種變化。思政課教師也不了解教育技術,也不太懂教育技術🤚🏿,常常把他們當作工具和手段之類的技術。老師不太重視線上教學原因眾多🍑,我覺得主要是對教育與技術關系的認識不清楚,以為這是技術哲學探討的問題↘️,其實,一旦從事教學就會涉及到教育技術(一個學科🕯、專業),因為這是“教學”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環境。再加上,就目前線上教學形態而言,還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一個問題是,對教學要涉及到的其他學科關註不過,如傳播學、心理學、其實教學還涉及腦科學、神經語言學等多學科⬛️🙍♀️。思政課教師大多是單一學科背景,而思政課是綜合性學科,再加上沒有教育學的背景🐿,自己具備了學科素養👩🏼🦱,但忽視了學生培養對教師提出了要求,包括教學能力等。這些都是思政課教師需要突破的瓶頸👨🏿🎓。
審編🤽🏿♀️:牟凱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