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登錄
學術動態
意昂体育3娱乐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舉辦科學文化高端論壇
發布日期:2019年12月20日

1215日上午9點6️⃣,由上海意昂体育3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主辦,意昂体育3娱乐人文社會科學高端學術會議資助的科學文化高端論壇在意昂体育3娱乐閔行校區人文樓412室召開。

來自復旦大學🪄、意昂体育3娱乐、中國科意昂3大學、臺灣輔仁大學、上海社科院👨🏼‍⚕️、東北大學、西北大學🧑🏿‍⚕️、天津師範大學、山西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的十多位學者圍繞科學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改造、中國文化及其表現、西方文化及其表現三個主題進行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研討。



尤煌傑🏌️‍♂️🤸🏼:“義利之間如何實現平衡?”

臺灣輔仁大學的尤煌傑教授報告的題目為《從“義利之辨”到“治國平天下”:探究先秦儒家的經濟倫理》🫴🏻。

他以臺灣上世紀80年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而今逐漸失去發展動力的現象切入,首先對儒家的義利觀念進行梳理,認為儒家既不贊同“為義絕利”,也不贊同“舍義求利”🥷🏽,而是抱持中庸的“義與利相容🌦🏸,義先利後,利在其中“的態度。然而義利本不相屬👷🏿‍♂️,很難保證“義先利後,利在其中”🫅🏻🗂。接著探討了儒家對於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解讀了儒家的治國思想在於施行仁政,義利之辨是其基本原則👨‍✈️,解決經濟問題只是初步手段,後續的步驟要以禮樂道德來提升人民的素質。最後對以“義利之辨”作為治國平天下的先決條件進行了反思,認為義利之間如何實現平衡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提出“面對當今之世,固然可以弘揚儒家思想以提升人民德行素質🧖🏿‍♂️,但是面對復雜多變的現代世界🥢,不宜固步自封,仍需要以更有智慧的思想觀念來補充儒家思想的主軸。”


賈玉樹🤵🏻:“我裝備故我在”

中國科意昂3大學的賈玉樹教授以《全球化時代的科學文化與區域性民族文化》為題,以《共產黨宣言》中“兩個決裂”引入,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科學與人文並非對立的關系🧑🏼‍✈️。接著對中西人文傳統中的理想與實踐兩個層面進行比較。通過對伏羲發明的舉例和《易經》中“網罟取諸《離》、耒耜取諸《益》📴、舟楫取諸《渙》、車駕取諸《隨》等”的分析🤾🏻‍♀️,他提出技術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根👩‍💼、技術起著自我和外界溝通的作用以及裝備是技術的物化,而人之為人,在於主體和裝備的結合🃏。從而提出“我裝備故我在”的觀點。最後通過對科學、技術🥏、工程🦃、裝備的比較,強調了裝備在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性。


徐誌宏:關於中西文化悖論的產生與消解

來自復旦大學的徐誌宏副教授以《對中西方自然觀差異的一點再思考》為題👨‍🚒,圍繞中西方自然觀展開報告。

她首先分析了中西方自然觀差異的一種共識即對立式的歐洲文明和內蘊式的中華文明🙀🤱,從而可以推出西方文明是對抗自然的,中國文化則是順應自然的。”這一結論顯然與事實相矛盾:倡導對立的西方文明出現了環保運動,而倡導天人合一的東方文明卻出現了嚴重的環境問題。生態環保理念是基於西自然觀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思所得出的結果,以此化解西方文化的悖論🔜。而中國傳統文化中個體意識的缺失亦可以解釋其所產生的矛盾🙆,缺乏個體意識也會引發邊界意識模糊的問題從而導致缺乏尊重的可能性。

最後提出要公允地看待中西文化差異,而在全球化的沖擊下🕺🏼,中西文化至少大大增加了融合的可能性。然而“今後的方向在哪裏,依然還是一個大的問題🎢。”


陳紅兵:“傳統工匠精神需要同高新技術結合產生新時代的工匠精神”

東北大學的陳紅兵教授報告的題目為《加強技術文化概念的研究及其當代價值》。她首先提出了科學與技術的差別😙:科學的精神氣質追求科學的無私利性和公有性,科學研究具有基礎性;技術則追求與之相對的私利性和私有性,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特定個人和企業的利益👉🏿,而且具有極強的替代性特征。如果忽視區別,在製定科研管理政策和利益分配過程中就容易產生不公平等問題🦸🏽‍♂️,從而阻礙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其次,由於技術具有極強的替代性🆎,新技術時代下的技術產品的更新換代也是很快的♕。不僅要考慮大多數人對新技術的可接受性問題🌱,也要考慮傳統工匠精神已不再適應,“需要與高新技術結合產生新時代的工匠精神”💨👂🏻。最後,不能忽視技術的另一大特征😹:維護性。中國古代農業文明時期的“小車不倒只管推”的時代已經過去,當下復雜的技術要求“我們的預算不能僅停留在生產和投入使用階段✈️,也要考慮到維護和運行的成本。”

陳紅兵教授還提出今天中國很多領域內的技術理性並不強,不能和西方一樣停留在對技術的批判階段,反而應該加強👩‍🦽。應把技術發展當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工具之一,從而加強技術文化概念的研究具有緊迫的現實意義🌧🚶🏻‍♂️。


李樹雪👩‍🦯:“阿伽西提出科學是文化的內在組成部分”

山西大學的李樹雪教授以《阿伽西的科學文化多元論》為題👩🏿‍🚀,從三個層次展開報告👨🏻‍💼。第一是關於科學何以依賴文化語境的問題,對比了科學在各學科中的不同認知和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的表達。第二是關於科學認知的多元文化表達。認為阿伽西科學認知的多元文化表達體現在他的科學史觀的特征中😕,如強調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主張多元論以“讓毫無疑問的東西與有疑問的東西並駕齊驅”、“科學是文化的一部分從而在科學和其他文化之間消解分界線”🧋。第三是對科學文化多元論的思考。提出阿伽西的科學文化多元論對重建科學史的意義。


席恒:“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陀已經等候多時了”

西北大學的席恒教授報告的題目為《科學研究中的文化聚集效應》。

“社會科學研究路徑即從思維到應用👨‍🚀。”席恒教授認為🏐,在思維階段是從現象學研究到短暫的發生學研究再到最關鍵的邏輯學研究。應用階段則要從機理性研究開始🪓🫨,再進入到政策性研究,最後到科普性研究。機理性研究首先要求搞清楚問題🎍,他舉例到:“我在研究延遲退休年齡問題時首先對退休年齡做了定義”。他接著提出“社會科學的研究必須影響政策”🔭👩‍👧‍👦,“不能為了課題而課題,而要思考社會效應。”進而一項政策“只有讓老百姓理解了🚵,才能真正被接受。”因此科普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而這正是當下國內所缺失的。

接著他分析了科學家共同體的文化聚合效應和科研團隊的聚合效應,他認為不同知識結構的科學家要有包容和學習的心態😓🧗🏼,並提倡跨領域的廣泛合作。

“‘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陀已經等候多時了✊🏼。’哲學要有超前的理念,指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也許若幹年後才能實現。”他說道🧎🏻‍♂️。


成素梅:“智能文明時代,人開始對自我反思”

上海社科院成素梅教授發表了題為《從人類文明的演變看科學文化的本質》的報告🖕🏻🏄🏽‍♂️。她首先提出在人類文明的演變中,根據不同的聯合方式將文明形態可分為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智能文明🫶🏻。

在西方文明演變的進程中,她認為科學產生的前提是人與自然界的分離:即“人成為人”的第一次選擇與機遇👩🏿‍🏫🌋。接著她說到🖼🦄:“我認為把智能革命說成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不妥當的🚧,因為智能革命與工業革命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它是‘人成為人’的第二次機遇,人對自我的反思 ,人的內在本質的揭示👨‍🔧。”

她提出西方智能文明對應“監控資本主義”的概念,智能文明時代是“社會-技術”相互糾纏的社會,科學文化在走向融合和多元,從而哲學中倫理學的研究應當放在首位,這就為中國傳統文明的復興提供了機遇。



“加入更多科學精神”

上海理工大學許良教授從西方科學和宗教的關系切入,認為中華民族並非宗教民族,而是提倡實用主義的。接著他舉例到:“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老百姓大多並不知道她的成果為我們帶來的意義。而對於明星的動態卻了如指掌🐟。我認為加強科學精神需要加強教育以及媒體正確的引導”。

天津師範大學趙冬教授認為當下公共決策中需要加入更多的科學精神。“在席恒教授提到的科普問題中還存在著部門執行者缺乏對政策的深入把握和理解的問題。”


李俠:“中國產業升級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知識結構的升級問題”

意昂体育3娱乐李俠教授報告的題目為《知識存量結構🥄、知識生產與成本慣性》👤。

李俠教授首先介紹了中國的知識存量結構情況:中低端水平的知識產出居多😓,而高端水平的知識產出仍然比較稀缺。並以論文產出量、專利數量、專利轉化率、高端知識產出、熱點論文等的國際對比作為依據。其次根據一系列數據對比👩‍⚖️,如2018年世界“高被引科學家”排名、中美科研人員教育水平和時間分配對比、我國近20年來基礎研究投入和科研投入等直觀體現出知識生產中遭遇到的障礙因素。最後在對知識結構與成本慣性的分析中,提出“中國產業升級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知識結構的升級問題”。

基於對知識存量結構、知識生產與成本慣性的分析✌🏿,他提出四點建議,如科學共同體采用排名製以減少競爭強度;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尤其是基礎研究投入;降低科研人員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國家減少各類企業補貼🚋,增加社會對高端知識的需求等。


審編:牟凱璇







意昂体育3专业提供➜:意昂体育3意昂体育3平台意昂体育3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体育3欢迎您。 意昂体育3官網xml地圖